《礼记》有言:“相由心生正规配资十大排名,境随心转。”
古人观人,不仅察其言行,更重其容貌神态。
面相之学,源远流长,非是迷信玄虚,实乃千百年来圣贤对人性的深刻洞察。
孔子曰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?”一个人的内心世界,终究会在容貌举止间流露端倪。
那些藏于面相之中的警示信号,往往是祖先用无数血泪教训换来的识人智慧。
究竟哪些面相特征暗藏玄机?
交往之中,又该如何避开那些潜在的陷阱?
《左传》记载,春秋时期,晋国有位大夫叔向,以善识人而闻名天下。
一日,齐国使者来访,晋平公设宴款待。
宴席之上,齐使谈笑风生,举止得体,众臣皆赞其才。
唯独叔向端坐一隅,神色凝重,目光在那使者面上细细打量。
宴罢,晋平公私下问叔向:“齐使如何?”
叔向沉吟片刻,答道:“此人不可深交。”
平公诧异:“何以见得?”
叔向道:“观其面相,眼神飘忽不定,说话时目光游移,从不正视对方。此乃心术不正之相。再看其笑容,虽满面春风,却笑不及眼,眼底藏着算计。更有甚者,此人说话时嘴角微微下撇,这是内心不屑却强作恭敬的表现。”
平公将信将疑,却也记在心中。
果不其然,三月之后,齐国背弃盟约,突袭晋国边境。
那位使者来访,原是为探虚实。
此事传开,众人无不叹服叔向的识人之明。
《荀子》云:“相形不如论心,论心不如择术。”
面相之学,并非单纯看五官长相,更在于观察神态气质。
古人总结出的识人要诀,处处透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
眼睛,被称为”心灵之窗”。
《孟子》说:“存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恶。”
一个人的眼神,最能反映其内心世界。
目光闪烁不定者,心中必有隐瞒;眼神阴鸷者,性情多疑狠毒;眼露凶光者,易生暴戾之气。
反之,目光清澈坦荡者,内心光明磊落;眼神温和者,性情宽厚仁慈。
汉代刘邵所著《人物志》中,专门论述了眼神与性格的关系。
书中记载:“目者,心之符也。心欲隐,目必露。”
历史上,曹操善于观人,曾凭眼神识破无数奸佞。
有一次,一位谋士前来投奔,言辞恳切,众人皆信。
曹操却暗中观察,发现此人说话时眼神总是向左上方飘移,这是在编造谎言时的典型表现。
后经查证,此人果然是敌方派来的细作。
嘴唇,亦是观人的重要部位。
《相理衡真》记载:“唇为出纳之门,言语之府。”
嘴唇的形态和说话时的神态,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性。
唇薄者,多薄情寡义;嘴角常下撇者,内心刻薄;说话时嘴唇紧抿者,心机深沉。
唐代名相魏征,曾向唐太宗进言:“观人之道,察其言而观其行,听其声而辨其心。”
他特别强调,要注意对方说话时的嘴部动作。
若说话时嘴角微微上扬,眼神真诚,这是发自内心的表达。
若嘴角僵硬,或者说话时嘴唇颤抖,多半心中有鬼。
宋代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。
北齐时期,有位大臣名叫祖珽,此人极善伪装。
他在皇帝面前总是笑容满面,言辞恳切。
但细心的人发现,他说话时嘴角总是不自然地抽动,眼神也闪烁不定。
后来此人果然谋反,被诛九族。
面部气色,更是不可忽视的观察要点。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有诸内者,必形诸外。”
一个人的精神状态、健康状况,乃至运势吉凶,都会在面色上有所体现。
面色晦暗者,多有心事或身体不佳;面色青黑者,可能心怀怨恨;面色惨白者,或有惊恐之事。
而面色红润、神采奕奕者,多是心态平和、身体健康之人。
明代刘伯温精通相术,曾为朱元璋选拔人才。
有一次,一位将领前来觐见,此人相貌堂堂,谈吐不凡。
众人皆以为是可用之才。
刘伯温却暗中观察,发现此人虽然表面镇定,但额头隐隐有青黑之气,眼角有细微的抽搐。
他私下对朱元璋说:“此人面有反相,不可重用。”
朱元璋半信半疑,但还是留了个心眼。
果然,不到半年,此人便暗中勾结敌军,图谋不轨。
《庄子》有言:“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。”
真正有德之人,往往不拘于外表,但其神态气质必然不凡。
反之,那些刻意修饰外表、过分注重仪容者,往往内心空虚,甚至别有用心。
古人观人,还特别注重”神”的观察。
所谓”神”,就是一个人的精气神,是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。
《淮南子》云:“神者,智之渊也。”
一个人的神态,最能反映其真实的内心世界。
神态猥琐者,心术不正;神态傲慢者,目中无人;神态谄媚者,善于逢迎。
而神态从容、不卑不亢者,多是有真才实学、内心坦荡之人。
战国时期,鬼谷子教导弟子识人之术,特别强调”观神”的重要性。
他说:“察其神,可知其志;观其色,可知其心。”
他的弟子苏秦、张仪,后来都成为纵横家,凭借高超的识人本领,游说诸侯,纵横天下。
除了面相,古人还特别注重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。
《论语》记载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
一个人的行为举止,往往比面相更能反映其真实品性。
走路时步履匆忙、东张西望者,心中必有不安;坐立不安、手足无措者,内心惶恐;说话时手势过多、动作夸张者,可能在掩饰什么。
而举止从容、动作自然者,多是内心平和、问心无愧之人。
汉代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》中说:“行者,德之表也。”
他认为,一个人的行为举止,是其内在品德的外在表现。
要识别一个人的真实品性,不能只看其言辞,更要观察其日常行为。
宋代朱熹在《朱子语类》中,详细论述了观人之道。
他说:“观人之法,当观其平日所为,不可只听其一时之言。”
他特别强调,要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观察一个人。
比如,对待下人的态度、处理小事的方式、面对利益时的选择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,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品性。
朱熹曾收过一位学生,此人初来时谦恭有礼,勤奋好学。
朱熹却发现,这位学生对待书童颐指气使,对同窗冷嘲热讽,遇到利益时总是争先恐后。
朱熹便知此人品性有问题,虽有才学,却难成大器。
后来果然,此人因贪图小利,做出有违师门的事情,被逐出门墙。
古人识人,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,就是”听其言,观其行”。
《大学》云:“诚于中,形于外。”
一个人的言行是否一致,最能反映其是否真诚。
那些言行不一、表里不一者,必是虚伪之人,不可深交。
《韩非子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。
齐国有位大夫,平日里总是高谈阔论,宣扬仁义道德。
但有人发现,他私下里却克扣下人工钱,对待家人刻薄寡恩。
韩非子评论道:“言行相悖者,必有所图。”
后来此人果然因贪污受贿而身败名裂。
老祖宗传下来的识人智慧,远不止这些表面的观察。
那些真正的识人高手,究竟掌握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诀?
面相之中,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的玄机?
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那些识人口诀,又该如何在现实中运用?
更重要的是,当我们识别出这些警示信号后,该如何巧妙地避开陷阱,保护自己不受伤害?
这些关键的智慧,正是古人最珍视的传承。
《曾国藩家书》中,曾国藩专门论述了识人用人之道。
他总结出”邪正看眼鼻,真假看嘴唇,功名看气概,富贵看精神,主意看指爪,风波看脚筋,若要看条理,全在语言中”的识人口诀。
这套口诀,是他一生阅人无数的经验总结。
曾国藩特别强调,识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,要在长期相处中,通过多方面的观察,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。
他说:“观人之道,以有操守而无官气,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。”
那些真正值得交往的人,必定是有原则、有底线,做事有条理,说话实在的人。
而那些满口大话、华而不实、没有原则的人,无论面相如何,都不可深交。
《菜根谭》中有言:“处世让一步为高,退步即进步的张本;待人宽一分是福,利人实利己的根基。”
识人的目的,不是为了排斥他人,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。
当我们识别出某些警示信号时,不必急于断绝关系,而应保持适当的距离,谨慎交往。
对于那些面相中显露出不良信号的人,可以保持礼貌的表面关系,但不必深交,更不要将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们。
《道德经》云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
识人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。
当我们自身修养提高了,自然能够吸引志同道合的良友,远离那些品性不端的人。
古人说: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”
你是什么样的人,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。
若想远离小人,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君子。
《周易》中讲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
一个人的面相,会随着其心性的变化而改变。
那些年轻时面相不佳的人,若能痛改前非,修身养性,面相也会逐渐转好。
反之,那些原本面相端正的人,若沉溺于恶习,面相也会逐渐变坏。
宋代理学家程颐说:“心正则容貌正,心邪则容貌邪。”
面相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是内心世界的外在映射。
要想拥有好的面相,首先要修炼好的心性。
《中庸》云: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
真诚,是为人处世的根本。
无论面相如何,只要心怀真诚,以诚待人,自然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。
而那些虚伪狡诈之人,即使一时能够掩饰,终究会露出马脚。
老祖宗的识人智慧,核心在于”察言观色,知人知面更知心”。
面相只是表象,真正重要的是透过表象看本质,通过长期观察,了解一个人的真实品性。
在交往中保持警惕,但不必过分猜疑;保持距离,但不必冷漠无情;择善而交,但也要给人改过的机会。
这才是古人识人避坑的真正智慧所在。
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,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,旨在人文科普,不传播封建迷信,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。
资料来源:《礼记》《左传》《荀子》《孟子》《人物志》《相理衡真》《资治通鉴》《黄帝内经》《庄子》《淮南子》《论语》《春秋繁露》《朱子语类》《大学》《韩非子》《曾国藩家书》《菜根谭》《道德经》《周易》《中庸》正规配资十大排名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登录入口--专业配资服务,操作便捷!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