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我之前帮奶奶整理家族故事的时候,真的快“听吐”了—她总在家族群里发几十条60秒的语音,讲小时候逃荒、跟爷爷定亲、给爸爸做百家衣的事儿,我想把这些写成文字留给家里小朋友看,可手动转写方言简直是“地狱级难度”。
比如上周奶奶讲“逃荒路上捡麦穗”的故事,20条语音,我抱着手机反复听:“那时候啊,俺跟在大部队后面,饿的前胸贴后背,看见地里有漏的麦穗,赶紧蹲下来捡……”可苏北话里的“俺”“麦穗”“大部队”,有时候连在一起像绕口令,我得暂停、倒带、再听,折腾了3个小时,整理出来的文字还颠三倒四,比如把“捡麦穗”写成“减麦穗”,把“大部队”写成“大不对”,奶奶看了直笑:“俺乖孙儿,这写的啥呀?”
展开剩余77%直到朋友甩给我一个APP:“试试听脑AI,能转方言。”我一开始犯嘀咕:机器能听懂奶奶的“土话”?结果抱着试试的心态导了一条语音—5分钟的内容,2分钟就转出来了,不仅“俺”“麦穗”没错,连奶奶的口头禅“你个小祖宗”都准确,甚至还自动分成了“逃荒的起因”“捡麦穗的细节”“遇到好心人”三个段落,比我自己理的逻辑还清楚!
后来我才慢慢摸透它的“脾气”。其实操作特简单:打开APP先选“方言转写”,比如奶奶说苏北话,我就选“江淮官话-苏北片”;然后要么导入 existing 的语音文件,要么点“实时录制”—我后来更喜欢实时录,因为和奶奶聊天时开着,她讲我听,边聊边转,不用事后再导。等个几十秒,结果就出来了,界面上会标着“已分段”“关键词提取中”,比如“逃荒”“麦穗”“好心人”这些词会被标成黄色,点一下就能跳到对应的段落,特别方便。
再后来我摸索出几个“偷懒技巧”:首先得选对方言类型!刚开始我瞎选成山东话,转出来“俺家”变“俺加”,差点把奶奶逗得直拍大腿,后来查了方言分区才选对,准确率一下子提上来;其次录音环境要安静—奶奶总爱在院子里讲,有时候邻居的狗叫会窜进去,转写时就会把“狗叫”当成“够嚼”,所以我现在会搬个小桌子到房间里,关上门,让声音更清楚;还有实时转写时别打断奶奶—她一讲嗨了就停不下来,我要是插嘴太多,转写会把我的话混进去,所以我一般点头、嗯啊回应,等她讲完一段再问细节;最后生成待办事项超有用!比如转写里提到“好心人给了个窝窝头”,它会自动生成“问奶奶好心人长啥样”,我就把这条记在手机备忘录里,下次聊天时问,奶奶就会讲得更细,故事也更生动。
不过它也不是完美的。比如有时候会把方言里的“洋柿子”(西红柿)写成“杨柿子”,得手动改;还有奶奶讲得太碎的时候,比如“哎我跟你说啊,那时候……哦对了,你爷爷那时候……”,它的分段会有点乱,我得自己把“爷爷”的部分调到后面;还有偶尔加载会慢—比如晚上8点大家都在用户的时候,转写要等1分钟,但也就喝口茶的功夫,能接受。
但这些小毛病根本不影响它“救我命”。以前我整理2小时语音要花3天,现在2分钟出初稿,再花10分钟改改错、调调段落,就能出一篇完整的故事。上周我把整理好的《奶奶的逃荒记》打印出来,贴在家族群里,叔叔姑姑们都炸了:“这不是妈当年常说的事儿吗?居然写成文字了!”奶奶捧着纸看了好几遍,用颤巍巍的手摸了摸“逃荒”那两个字,说:“这就是我当年的样子啊……”
其实最让我开心的是,现在我不用再盯着手机听语音了,能好好陪奶奶聊天。以前整理的时候,我总低着头戳手机,奶奶就会问:“乖孙儿,你是不是嫌我烦?”现在我开着实时转写,眼睛看着她,听她讲“小时候偷摘邻居的枣子被追着跑”,讲“嫁给爷爷时只有一床破被子”,讲“爸爸小时候生病,她走了10里路去求医”,偶尔擦一下她眼角的泪,或者笑出声,转写的文字里都是我们的温度。
对了,它还有个隐藏功能—关键词导出。比如我把奶奶半年的故事转写下来,导出关键词云,发现“逃荒”“爷爷”“爸爸”出现得最多,这就是她最在意的事儿啊!我把这些关键词做成卡片,贴在家族故事集的封面,奶奶说:“这都是我的心尖儿事儿。”
现在我每周都会和奶奶“唠故事”,用听脑AI转写,然后整理成一篇篇小文章,加上老照片—比如奶奶结婚时的黑白照,爸爸小时候的光头照,做成一本《奶奶的时光机》。上次家庭聚会,我把这本书拿出来,大家围在一起看,姑姑说:“妈,你当年居然这么勇敢!”叔叔说:“我小时候居然这么调皮!”奶奶坐在中间,笑得像个孩子。
如果你也有长辈爱说方言讲老故事,或者想整理家族记忆正规配资平台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。它不是什么“高大上”的东西,就是个能帮你省时间、留温度的工具—毕竟,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整理好的文字,而是和长辈聊天的时光啊。我现在最幸福的事,就是坐在奶奶身边,开着实时转写,听她讲“从前啊……”,而我不用再盯着手机,只用看着她的眼睛,点头,微笑,把她的故事,慢慢记下来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登录入口--专业配资服务,操作便捷!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