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5年9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,新东方烹饪学校学生王志伟斩获烹饪(西餐)项目金牌。这份荣誉,是他个人勤学苦练的成果,更是学校系统化培养的缩影。

王志伟荣获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烹饪(西餐)项目金牌以及参赛代表团最佳选手奖。
从一个学生的成功案例,到构建支撑大国工匠辈出的肥沃土壤,其中的关键桥梁是什么?答案,正体现在他所拥有的那一支独特教师队伍身上,他们既能在课堂上传授系统知识,又能在赛场与实训中传递前沿的行业标准,精准地帮助学生在“学”与“做”之间找到融合点。
正是中国东方教育集团多年来在“双师型”教师建设上的持续探索与实践,构建起了从课堂到赛场、从技能到就业的全链条培养体系,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真实情境中成长为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理论与实战兼备:“双师型”教师的核心竞争力
“双师型”教师,是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升级的关键。既能讲理论,又能做实操,既懂教育方法,又通产业前沿,是他们的共同特质。
新东方烹饪学校丁朋老师,正是这一体系的代表。作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优秀选手,他如今完成了“赛场选手”到“金牌教练”的转身。走上讲台的丁朋,不仅能用精准的理论拆解烹饪技法,还能在实训课上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。他的课堂上既有理论深度,也有厨房烟火——学生在理解背后的科学逻辑中掌握技艺,在真实项目中淬炼匠心。

丁朋(左一)指导王志伟西餐菜品作品。
丁朋用“文火”与“武火”来比喻他的教学,“文火”是扎实的理论根基,让技艺有据可依;“武火”是严格的实战淬炼,让技能锋芒毕露。这套教学哲学,正是中国东方教育“双师型”培养理念的缩影。
体系支撑:从教师成长到教学改革的系统路径
如何将个人的“双师”能力转化为可复制的体系力量?新东方的答案是构建“三位一体”的教师成长生态——大师引领、校企共育、赛训融合。通过行业大师传技授艺,帮助教师夯实教学与技能基础;通过校企协同,让教师在真实产业环境中更新知识、掌握新技术;通过以赛促训,让教师在带赛与参赛中实现教学能力与职业标准的双提升。三者相互支撑,形成闭环体系,使教师真正成长为既懂教育又懂产业的“双师型”人才。
学校持续引入行业大师,如费勤民等国家级烹饪名师,夯实教师的理论与技艺基础;通过“校企互聘”机制,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,形成“大师+骨干+企业导师”的多层梯队;同时,以技能大赛为抓手,将赛事内容常态化融入课程。

新东方烹饪学校课堂实操。
在新东方烹饪学校的世赛基地里,学生日常训练严格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标准,通过模拟真实赛场环境与考核流程,在“赛教融合”的氛围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。同时,教师也在指导过程中持续优化教学方法,实现教学相长。
“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拥有产业视野,老师也要在教学中不断回到行业现场。”中国东方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种“双师共治”模式,正在打通课堂与产业的壁垒,让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。
育人成效:以赛促教,以师育才
“双师型”体系的生命力,体现在其清晰的传承链上。费勤民指导了丁朋,丁朋培养了杨萧剑、王志伟等新一代冠军,如今,杨萧剑已协助指导学弟学妹,王志伟也担任校内赛事裁判。这不仅是技艺的传递,更是“双师”基因的成功复制,从单一名师到体系化队伍,从赛场荣誉到教学改革,这一探索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现实路径。
金牌,是体系成功的证明,而一支“能讲、能干、能赛、能教”的教师队伍,才是支撑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真正基石。正如丁朋所说:“我们教的不只是做菜的手法,更是对职业的尊重与热爱。”这份尊重与热爱,也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最闪亮的底色。
个人的突破、科学的体系、强大的师资正规配资平台app,共同汇聚成一个清晰的信号。当技能被赋予精神的重量,当学子从热爱中找到方向,我们培养的将不仅是能工巧匠,更是一个国家从“制造大国”迈向“制造强国”征程中最可持续、也最充满活力的核心力量。职业教育所锻造的,远非一技之长,而是支撑个体生命绽放的尊严,与驱动社会前行的匠心。这份由尊重与热爱铸就的底色,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,共同谱写技能强国的时代篇章。(王晓骞 文/图)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登录入口--专业配资服务,操作便捷!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