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42年GDP没长个儿”,要不是亲眼看到数据,我都怀疑这是个冷笑话。1992年,日本GDP是3.98万亿美元;2024年,4.03万亿美元——增长幅度比我家阳台的盆栽都小。这不是经济发展,而是“原地踏步”艺术的大师课。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国家能在三十年里啥都不干吗?答案是能,而且还要继续悠哉悠哉另一个三十年。
大家印象中的日本,80年代那可是工业神话——汽车、家电、半导体、钢铁、造船、相机,处处闪光。可如今?造船被韩国赶走,钢铁被中国碾压,手机产业败得连老对手诺基亚都替它惋惜。更扎心的是,新科技领域它连敲门砖都没摸清,AI、互联网公司,个头不是太小就是靠并购才能撑场面。问题来了——这是曾经喊着要“拳打美国脚踢欧洲”的工业大国?还是个爱逞强又不交作业的差等生?
很多人把日本经济滑坡归咎于1985年的广场协议,说美元贬值、日元暴涨害惨了出口。这话没错,但真相更扎心——输给汇率是一时,输给科技进化是长期。90年代,美国电脑和互联网产业狂飙,谷歌、亚马逊、Facebook喷涌而出,日本却停在硬件时代,连一个全球级别的互联网巨头也没养出来。相比之下,中国后来不仅有硬件,还有系统、软件、网络应用齐头并进,那叫一个全链条发展。
看着日本的产业名单,你会觉得它还在“假性繁荣”。是啊,汽车、材料、机床,好像还行,可惜那是老本,且竞争环境已变。印度的名义GDP眼看就要拱上来,日本却仍在自我催眠,“我们是科技大国”。这种凭过去的辉煌喂生活的状态,就像老歌手靠一首80年代金曲吃遍商演。唱是能唱,但观众的耳朵早被交响乐和电子舞曲改造过了。
惊天反转的是,日本还“老毛病”没改永远想着弯道超车。氢能源汽车?老早跑起来,却发现欧美和中国早已握住电动车的方向盘;风能、光伏产业?刚吹起风,发现中国的风机已经在全球海岸排队发电。连它引以为傲的机器人,也被小鹏展台的“猫步小姐姐”抢了眼球。科技领域,中美是主角,日本连个配角都挤不进去。这不是敌人太强,而是自己没练好基本功。
最尴尬的是,日本面对中国崛起不服气,又没市场没资源去硬碰硬。右翼政客依旧在喊“大国复兴”,可国内市场连支撑本土新科技发展都不够。国际政治上,美国嘴上是盟友,背地里收割得比割韭菜还狠。最后落到的结局,就是既逼不过中美,又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战略位置——这种分歧只会让它越陷越深。
有人说日本是富贵病,“底子还有点,但就是懒得迎合时代”。不过这种“自命不凡+技术半吊子”的组合,其实挺危险的——像一个中型创业公司非要跟苹果、华为比规模。别的国家复兴靠的是市场和技术,它却靠怀旧和联盟幻想。假如真心想复兴,不如先认清自己的身材中型国家体量、不错的工业底子,找到合适位置才有机会。否则就只能在未来的全球排行榜里“名次垫底还自我安慰”。
问题来了——日本是继续活在80年代的幻影里正规配资平台app,唱着“老歌”自我陶醉,还是拼一把加入大中华经济圈,换个赛道找机会?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认命是耻辱还是理性?你觉得呢——是继续孤芳自赏,还是放下包袱抱紧新大腿?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登录入口--专业配资服务,操作便捷!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