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歼-10A,这架飞机在中国空军里算得上老将了。它在大约2004年开始批量服役时,是国产四代机里让人自豪的机型:机动性好,采用鸭翼布局,让它在空中转弯时特别灵活。
不过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。这批大约330架、单价约2亿元的飞机,现在在空战中已经有点跟不上节奏了,对地攻击也变得吃力,有点像鸡肋——留着用处不大,扔了又觉得可惜。
当初生产这么多,是想把它当主力来用,但现实让人得想办法把它变着花样利用。所幸中国空军没有把它闲置,通过改装成防空压制机,歼-10A又找回了一些存在感。
歼-10A最初是为制空而设计,目标是高空高速作战。它的气动外形表现不错,最大速度约1.8马赫,爬升率约254米/秒,翼载较低,因此机动性能在同类飞机中属于中上水平。
早期型号装的是AL-31F发动机,推力大、加速快,从马赫1.2加速到1.6大约需要69秒,盘旋半径小,滚转率可达270度/秒,机动性体现明显。
展开剩余85%问题主要出在航电和武器上。那时中国电子工业刚起步,歼-10A装的是脉冲多普勒平板缝隙雷达,探测距离只有大约70–100公里,分辨率不高,抗干扰能力也弱。
和美国的F-16C比起来,F-16C的AN/APG-68雷达能探到约200公里,还带地形跟随模式。歼-10A的雷达锁定目标慢,在超视距空战中处于劣势。
座舱还是传统仪表盘,没实现“玻璃化”一体化显示,飞行员查看信息需要转头寻找,效率不高。导弹方面,早期配备的是霹雳-8和霹雳-11,能满足近距和中距作战,但没有IRST(红外搜索与跟踪)系统,也没有导弹逼近告警系统,遭遇敌方导弹时反应相对迟钝。
后来发动机换成了WS-10A,推重比约0.96,勉强够用,但存在寿命短、维修复杂的问题。
总体来说,歼-10A属于四代机的入门级。服役初期,对上苏-27一类的对手还可以,但十几年过去后,随着更先进机型增多,它就显得力不从心。
在生产方面,歼-10A从2004年到2010年前后大约下了240多架,后来包含改型在内总数约330架。按每架约2亿元算,这个价格放在现在看也不便宜。那时中国航空工业还在起步阶段,很多材料和加工工艺依赖进口或合资,成本偏高属于正常现象。
批量装备后,歼-10A成为空军的骨干力量。到了2012年前后,歼-10系列与歼-11B合计超过400架,整体战斗力明显提升。但技术落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逐步显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。
在空战方面,歼-10A没有相控阵雷达,超视距作战上比不过歼-16或苏-35等机型。演习中可以看到差距:几架更新型飞机就能压制多架歼-10A。对地攻击能力也弱,只能投掷火箭弹和非制导炸弹,缺乏精确制导武器,命中率低、风险高。
海上作战上,歼-10A没有空中加油能力、航程有限,不能挂载大型反舰导弹,执行远程突击任务能力不足。再加上歼-10B在2008年出现、歼-10C在2015年首飞并配备相控阵雷达与PL-15导弹后,歼-10A自然退居二线。空军不愿白白浪费资源,考虑到这批飞机还有10–20年的使用寿命,必须想办法把它们继续利用起来。
这时,防空压制(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, SEAD)任务成了一个重要方向。空军向攻防一体、大编队、全天候跨区作战转型,执行空袭前需要先压制敌方防空网,压制和摧毁敌方雷达成为首要任务。美军早已发展出这类战术,历史上从越南战争开始就有相关行动。
早在1966年4月,美军用F-100F挂AGM-45对雷达阵地进行攻击,首战就摧毁了几个导弹阵地。海湾战争中,F-4G和F-16CJ累计发射了上千枚AGM-88导弹,使伊拉克的雷达系统瘫痪。歼-10A的体型与F-16C相似,是中型单发飞机,载荷与机动性都不错,改装成执行“野鼬鼠”式压制任务非常合适。早在2009年,歼-10A就试飞过挂载鹰击-91反辐射导弹和制导吊舱的配置。
鹰击-91由洪都公司参照俄罗斯Kh-31P研制,1990年代引进相关技术后发展而来。它长约4.7米,重量约600公斤,射程约50–110公里,最高可达3.5马赫,战斗部约90公斤,能够摧毁相控阵雷达天线等关键设备。
早期版本的鹰击-91导引频段覆盖窄,需要根据目标雷达更换导引头,后来国产改进为宽带化版本,减少了这种限制。它的缺点是比较重:歼-10A在翼内侧挂两枚就增加约1.6吨负荷,影响机动性;推进方式也需要先用固体火箭助推至约1.4马赫再切换冲压发动机,启动过程相对慢;射程并不算很远,使用时需要深入敌防空区,存在较高风险。
空军没有止步于此,继续补齐短板。对歼-10A进行了电子战争吊舱的配装,提高对敌雷达的定位与识别精度,并接入S波段数据链共享情报。外侧挂载短程格斗导弹以自卫,机腹挂载K/JDC-1光电吊舱和激光制导炸弹。在压制敌方雷达并使其失灵之后,再投放炸弹摧毁雷达阵地,形成连续打击。歼轰-7A也执行类似任务,但其机动性不如歼-10A,空战能力更弱。
歼-10A的一个优势是灵活,能够跟随主力编队行动。演习表明,先发射若干枚反辐射导弹压制敌方雷达,再进行后续打击,能有效提升命中率。例如演习中先发6枚反辐射导弹使敌雷达失效,随后再使用反舰或常规武器时的效果更好。后来更先进的LD-10反辐射导弹出现,其基于霹雳-12改进,长度约4米,重量约234公斤,射程约80公里,速度约3马赫,歼-10A可挂载更多枚,单枚战斗部约20公斤,适合打击野战雷达和小型目标。
更强的型号如CM-102杀伤力更大,采用边条翼设计、机动性好、体积小,能适应更紧凑的布局,甚至能进入歼-20内部弹舱。CM-102战斗部约80公斤,射程约100公里,覆盖频段广(约2–18GHz),在频率抗扰度和突防能力上更出色。单架飞机挂载数量虽少,但单枚性能强,整体火力得到显著提升。
改造不仅是硬件上的,还包括战术层面的改变。空军学习美军的作法,压制行动的节奏变得很快:飞机进入受控区域几分钟内即诱使敌方雷达打开,导弹在约10秒内锁定并发射,使敌方防空体系陷入混乱,后续攻击机趁势摧毁对方目标。相比全面换新机,用现有歼-10A改装成本更低且可延长使用寿命。如果把现有约330架都改装,配合大量反辐射和制导弹药,整体作战能力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幅提高。
当初每架约2亿元的投入,本希望它能当几十年的主力,结果技术迭代太快,使它更多扮演配角的角色。
与此同时,中国航空工业在这些年发展迅速。歼-10C配备了性能更好的WS-10B发动机,推重比约1.07,雷达探测距离扩展到约200公里,并能配用PL-15等超视距导弹。歼-10A的升级思路类似于F-16CJ那样,从单纯制空向多任务平台演进。
未来随着空军任务的增加和多样化,歼-10A还可能被用于更多外围支援任务,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参与核威慑相关的外围保障任务。
参考资料
歼-10首飞前,他们在飞机底下发现3滴油…… 光明网
发布于:天津市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登录入口--专业配资服务,操作便捷!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